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4月, 2016的文章

人間佛教的遺澤與挑戰

太虛大師(1890-1947)在清末革命與立憲爭相變革的大環境中,受到了華山法師的影響,走出了他自信為佛的內在圓滿感受,開始進行僧制的改革。這讓他的風格朝向一個不斷在佛教修行和人間議題之間的辯證,他獨立的發展方向,讓他與禪宗的虛雲、淨土的印光和弘揚戒律的弘一法師等人,同列於民國的大師之林,為後人所敬仰與學習。 六十多年過去了,人間佛教的種子在海峽兩岸的佛教界開花結果,似乎成了一股無法抵擋的風潮。這也應驗了他自己在抗日國難與幾度失敗之際,寫下的〈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中所言:「我的理論有餘而實行不足,啟導雖巧而統率無能,故遇到實行便統率不住了。然我終自信我的理論和啟導卻有特長,如得實行和統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適應現代中國之佛教的學理與制度。」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人間佛教,確實是在諸大叢林道場高僧們的努力之下,開啟了前所未見的輝煌景象。 做為一位太虛大師心理傳記的研究者,深深地體會到太虛大師的主張,乃是奠基於他個人心理動力的發展,同時在面對當時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及回應中國環境所交織而成生命故事,是深具脈絡性以及反思與批判性的行動。而在海峽兩岸所發展出的人間佛教行動和事業,也同時受到佛教領袖個人風格和所謂觀機逗教的影響,有著不同的詮釋,其實是很難有一個定於一尊的做法,如何因應當代的議題其實是一個需要長久努力的方向。 當我們回觀太虛大師的生命傳記時,看到的是一個早年為了追求心靈的解脫,而盡力的進行禪修的行者,因此他與佛教解脫道產生了深刻的連結,在體會無我或是佛性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利益眾生的事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徒進行禪修去除我執的重要性,避免有人間無佛教的困境。 太虛大師在行持人間佛教時,提出了「志在整理僧制,行在瑜珈戒本」,立下了一生的目標以及行持的戒律基礎。他採用了瑜伽菩薩戒本做為他行持的基礎,讓他能夠有一個更為積極入世根基,不會陷於稱大乘而行小乘的宗教內向性。這也讓他對於任何社會的議題能夠勇於面對與回應。 太虛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從民國十三年即開始提倡的彌勒信仰,對於一個不急求解脫的佛教行者來說,他的人間佛教行動是沒有終止的。在這樣的發心上面,他把此生結束之後的方向回向於兜率內院,同時提供了未來持續利益眾生的期望,也讓佛教徒的信仰能夠長久的延續下去。 太虛的遺澤不僅啟發了後世的人間佛教,他的生命歷史也為現代佛教的未來留下思索的空間。 有緣人月刊

學用落差與職涯選擇

小英在海洋技術學院校慶題出了學用落差的觀點,引起大家不同的看法。新總統走舊的路線表現出穩健的一面,也讓人看出她的教育見解有瑕疵 http://udn.com/news/story/9485/1590325-%E8%A7%A3%E6%B1%BA%E3%80%8C%E5%AD%B8%E7%94%A8%E8%90%BD%E5%B7%AE%E3%80%8D-%E8%94%A1%E8%8B%B1%E6%96%87%E6%8F%90%E6%8A%80%E8%81%B7%E6%94%B9%E9%9D%A93%E6%96%B9%E5%90%91 對此許育典在<蔡英文在教育的第一步>一文中提出了批判,認為適度的向產業靠攏是可以的,不過根本上教育與產業的定位是不同的。教育有其社會功能,如果以那麼機械化的思考來看教育,不但會忽略教育基本法中強調的人文涵養的養成,使人失去了發現自我、開展自我與實現自我的機會,也將會矮化教育部的位置。 在學生的職涯發展規劃上,也有這樣的爭論,這造成˙不同的職涯路徑 1.從一個最為實用的觀點來看,透過人力銀行的系統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職缺,並且發現職缺所需要的能力來充實學習,這是一個發展的路徑。這裡會發現學生的外語能力以及證照和兩年工作經驗是未來求職的關鍵 2.但是另一個路徑講的是基本能力的養成,在每一年的人力銀行對學校受企業歡迎的評估裡面,提到的不僅是專業能力的問題,也提到各種能力的養成。Cheers這份調查中的8大指標,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會跟所學相關外,其餘7大指標從「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學習意願」、「團隊合作」、「抗壓性」、「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及「創新力」等,這些才是企業對一個標準人才的完整期待,也是決定名校光環在畢業後能否持續的關鍵。 3.第三個從個人為出發點的作法則是哈佛幸福課的MPS模式,從個人認為有意義的、有興趣的以及有能力的三個向度往前走,來探索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其中個人認為有意義的跟有興趣的的活動,其實最能夠牽動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這有是邁向個人獨特性的一條道路。 關於興趣的部分在生涯興趣量表裡面已經都作過了,在台灣那是填選志願的工具,但是似乎不是非常具體的分類。需要配合職業分類甚至於是活動來確認。 4.張忠謨的演講給大學生的七個忠告也很有價值 http://www.ettoday.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