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2016的文章

心理傳記團體的第一次

第一次心理傳記團體有兩個分享的主題 一是介紹自己跟傳主的關係 二是介紹目前自己的進度 我的研究傳主是太虛大師,在選擇傳主時我有過一些考量,由於我對政治人物也有一些興趣,曾經考慮過要以台灣近期的政改人物為傳主,但是總覺得太過於刺激,也許是我有點神經質吧。因此最後仍然是回到宗教的領域裡面來。 當時選擇太虛大師作為傳主的原因是這樣的,我在大學的佛學社團裡面看到有一部太虛大師全集曾經做過一點翻閱,當時只覺得他是民國時期很重要的一位僧侶,有很好的證悟,並且積極的投入愛國運動。在心理傳記課程中丁老師曾經提到文獻的重要性,我想太虛大師的文獻編撰應該是很齊全了,所以大概是和我做研究吧! 其次我過去曾經對西藏佛教做過一些簡單的研究,但是因為語言的問題所以一直無法深入,同時我也認為漢藏之間有很大的文化差異,西藏文化有一些繁文縟節對我來說是很麻煩的事。李世瑜老師到台灣來的時候曾經對我說過,應該要多研究周遭的素材。我覺得他的說法很有道理,所以能夠關注現在台灣佛教的現況成為我的一個新重心。 現在台灣主要的佛教團體,基本上都是很入世的,我的入學申請計畫也是以研究台灣人間佛教的團體為焦點,太虛大師作為人間佛教的倡議者,以他為研究對象其實也很洽當。 我在選擇這一個主題之前其實也做過藏傳佛教信徒宗教認同的研究,訪談過十幾個不同教派的信徒,但是這一個研究讓我覺得很難深入,特別是信徒的信仰訪談其實很表面,需要建立關係才能夠深入,我的受訪者太多,國科會的計畫執行也有時限性,後來匆匆的結案讓我覺得很沒意思,因此我就轉向丁老師比較推薦的心理傳記領域來。 我的論文進行是分幾個階段進行的: 第一個階段是進行傳主生命故事的閱讀與整理,然後書寫了丁老師的心理傳記課程的報告。我主要參閱了太虛自傳、印順法師的太虛大師年譜來做整理,自己也慢慢地整理了一點太虛大師的大事年表出來。因為是人間跟佛教這兩個概念的連結,所以我用了世間與出世間的抉擇作為主題,搭在龍華的研討會作發表吧! 第二個階段是進入比較正式的書寫,到現在打算發表在期刊上的文本有三篇: 第一篇的是以太虛的高峰經驗的討論為核心來談的,2012年兩岸研討會題目叫做佛教人本主義的先驅。由於我在大學時曾經因為誦經拜佛而有過神秘的經驗,所以我對這一個主題有很高的興趣。一開始是要了解太虛的高峰經驗對他的正面影響,也是透過Maslo

心理傳記論文團體的進行

七月的第三次團體由我來做太虛大師心理傳記的報告 這是我論文進行期間第三篇即將在期刊中發表的文本 文本最早是在去年七月在昆明的雲南師大發表,那是第四屆的兩岸研討會 因為大陸的研討會並不要求全文 所以只是做一點簡單的報告 當時的題目是原型對太虛宗教生活的影響 回到台灣之後因為執行了學校的計畫案 整個修改時間都落後下來 五月時跟博碩士班同學成立了這一個論文小組 也是激勵自己進度要繼續往前走 同時相信對於書寫心理傳記的朋友也同樣有幫助 因為論文經常會卡在一個位置上 如果沒有適當的支持團體 恐怕到最後會有很大的問題 系上的敘說團體跟行動團體都有著這樣的機制 因此心理傳記論文書寫雖然是小眾 但是能夠成立這樣的團體也是很有相互砥礪的效果 由於預計要在七月底投稿到生命敘事與心理傳記的期刊中 所以這一個主題經過不斷的修改 在七月時已經改成-從英雄原型到英雄之旅 因為資格考時口委認為我的題目並沒有切入內容要呈現的宗旨 這一個題目的更改就是針對內容的精神做出的修正 這一次的聚會素很仔細地跟我做互動 維也針對宗教的觀點提出一些看法 但是主要還是自己分享經驗比較多 1.雖然給大家的書面資料還是從英雄原型到英雄之旅 但是想了一想還是改成-從自信為佛到沙彌菩薩 相信更接近對於太虛具體的描述 2.研究者與傳主的關係一直是我這一個研究關注的焦點 因此在研究太虛的同時,我也不斷的在書寫自己宗教與生活經驗的反思 但是如何呈現出來一直是一個很大的難題 然後我在榮格治療師所寫的-我的大象生活中 看到作者夏普對於分析關係的經驗之談 他討論了從投射走到同理的關係 認為在理解他人的過程裡面會有潛意識的投射 然後逐漸地走向積極的同理 但是分析者仍然要試圖理解兩個人的陰影 才能讓分析繼續走下去 我覺得他在這裡的分析也可以應用到心理傳記的書寫裡 在做傳主的分析時我也同時經歷了這些不同的位置 並且試圖要將這一些內容寫進去 素說這一個投射到同理的過程中 就有覺察的產生 3.由於心理傳記書寫時會有不同的主題、段落和證據的說明 因此在寫作過程中我用了兩個輔助的辦法 一個是每次有什麼想法就用A4紙試著把內容記下來 同時在每一個段落進行時 不斷的透過gmail在同一段做修正以及觀點的提 醒 最後才統整放進文本當

杜書伍談年齡數字的魔咒

http://www.pac.nctu.edu.tw/News/news_more.php?id=673 2013年杜書伍在交大畢業典禮的演講,以年齡的限制來談生涯的限制,這一篇演講稿在他2016年出版的新書觀念漫談裡面作為序言,同時具有下面幾方面的意義。 一方面發展心理學一直在說發展的階段,但是從佛洛伊德的性心理到艾瑞克森的心理社會理論,雖然都提供了很好的貢獻,不過對於現代人深受工作的約束與影響的角度來說,談職涯的限制是一個很好的切入點,正好補強技專院校學生的需求。 同時在他的演講裡面一直在提醒一件事,就是我們這一個時代的氛圍具有一種開放性,總是在講人生具有無限的可能性,因此彷彿大家都認為生命是無限的,所以造成了某一個世代年輕人的想像。經過了時間的沉澱之後,逐漸的時間的有限性也慢慢地浮現出來,往想這是時代趨於保守的一種徵候,也是大部分人生涯發展的趨向。 他很巧妙地引用了孔子為政篇裡的十年發展觀點來談論每一個階段對應的職涯挑戰,這一個說法正如艾瑞克森所說的心理社會發展任務一樣,具有很好的參照作用。提醒了在職的人是一個自己在職場上可以努力的目標。 不過近年心理學的發展提到了成人階段受到職場變動以及高等教育普及的影響,因此有一個職涯的延緩觀點,三十五歲能夠而力也算不錯了,這是一個趨勢的變動。這個變動可能還是回到一個人自我探索的脈絡中來談,到底一個人要在一生中投入何種天命,也需要在工作過程中不斷的嘗試和反芻來進行吧!

人間佛教的遺澤與挑戰

太虛大師(1890-1947)在清末革命與立憲爭相變革的大環境中,受到了華山法師的影響,走出了他自信為佛的內在圓滿感受,開始進行僧制的改革。這讓他的風格朝向一個不斷在佛教修行和人間議題之間的辯證,他獨立的發展方向,讓他與禪宗的虛雲、淨土的印光和弘揚戒律的弘一法師等人,同列於民國的大師之林,為後人所敬仰與學習。 六十多年過去了,人間佛教的種子在海峽兩岸的佛教界開花結果,似乎成了一股無法抵擋的風潮。這也應驗了他自己在抗日國難與幾度失敗之際,寫下的〈我的佛教革命失敗史〉中所言:「我的理論有餘而實行不足,啟導雖巧而統率無能,故遇到實行便統率不住了。然我終自信我的理論和啟導卻有特長,如得實行和統率力充足的人,必可建立適應現代中國之佛教的學理與制度。」現在我們所看到的人間佛教,確實是在諸大叢林道場高僧們的努力之下,開啟了前所未見的輝煌景象。 做為一位太虛大師心理傳記的研究者,深深地體會到太虛大師的主張,乃是奠基於他個人心理動力的發展,同時在面對當時西方文明的影響,以及回應中國環境所交織而成生命故事,是深具脈絡性以及反思與批判性的行動。而在海峽兩岸所發展出的人間佛教行動和事業,也同時受到佛教領袖個人風格和所謂觀機逗教的影響,有著不同的詮釋,其實是很難有一個定於一尊的做法,如何因應當代的議題其實是一個需要長久努力的方向。 當我們回觀太虛大師的生命傳記時,看到的是一個早年為了追求心靈的解脫,而盡力的進行禪修的行者,因此他與佛教解脫道產生了深刻的連結,在體會無我或是佛性的基礎上,開始進行利益眾生的事業,因此我們可以看到佛教徒進行禪修去除我執的重要性,避免有人間無佛教的困境。 太虛大師在行持人間佛教時,提出了「志在整理僧制,行在瑜珈戒本」,立下了一生的目標以及行持的戒律基礎。他採用了瑜伽菩薩戒本做為他行持的基礎,讓他能夠有一個更為積極入世根基,不會陷於稱大乘而行小乘的宗教內向性。這也讓他對於任何社會的議題能夠勇於面對與回應。 太虛最後留給我們的是他從民國十三年即開始提倡的彌勒信仰,對於一個不急求解脫的佛教行者來說,他的人間佛教行動是沒有終止的。在這樣的發心上面,他把此生結束之後的方向回向於兜率內院,同時提供了未來持續利益眾生的期望,也讓佛教徒的信仰能夠長久的延續下去。 太虛的遺澤不僅啟發了後世的人間佛教,他的生命歷史也為現代佛教的未來留下思索的空間。 有緣人月刊

學用落差與職涯選擇

小英在海洋技術學院校慶題出了學用落差的觀點,引起大家不同的看法。新總統走舊的路線表現出穩健的一面,也讓人看出她的教育見解有瑕疵 http://udn.com/news/story/9485/1590325-%E8%A7%A3%E6%B1%BA%E3%80%8C%E5%AD%B8%E7%94%A8%E8%90%BD%E5%B7%AE%E3%80%8D-%E8%94%A1%E8%8B%B1%E6%96%87%E6%8F%90%E6%8A%80%E8%81%B7%E6%94%B9%E9%9D%A93%E6%96%B9%E5%90%91 對此許育典在<蔡英文在教育的第一步>一文中提出了批判,認為適度的向產業靠攏是可以的,不過根本上教育與產業的定位是不同的。教育有其社會功能,如果以那麼機械化的思考來看教育,不但會忽略教育基本法中強調的人文涵養的養成,使人失去了發現自我、開展自我與實現自我的機會,也將會矮化教育部的位置。 在學生的職涯發展規劃上,也有這樣的爭論,這造成˙不同的職涯路徑 1.從一個最為實用的觀點來看,透過人力銀行的系統找到自己適合的工作職缺,並且發現職缺所需要的能力來充實學習,這是一個發展的路徑。這裡會發現學生的外語能力以及證照和兩年工作經驗是未來求職的關鍵 2.但是另一個路徑講的是基本能力的養成,在每一年的人力銀行對學校受企業歡迎的評估裡面,提到的不僅是專業能力的問題,也提到各種能力的養成。Cheers這份調查中的8大指標,除了「專業知識與技術」會跟所學相關外,其餘7大指標從「國際觀與外語能力」、「學習意願」、「團隊合作」、「抗壓性」、「解決問題能力」、「融會貫通能力」及「創新力」等,這些才是企業對一個標準人才的完整期待,也是決定名校光環在畢業後能否持續的關鍵。 3.第三個從個人為出發點的作法則是哈佛幸福課的MPS模式,從個人認為有意義的、有興趣的以及有能力的三個向度往前走,來探索職涯發展的可能性。其中個人認為有意義的跟有興趣的的活動,其實最能夠牽動一個人的長遠發展,這有是邁向個人獨特性的一條道路。 關於興趣的部分在生涯興趣量表裡面已經都作過了,在台灣那是填選志願的工具,但是似乎不是非常具體的分類。需要配合職業分類甚至於是活動來確認。 4.張忠謨的演講給大學生的七個忠告也很有價值 http://www.ettoday.n

一分鐘自我介紹

網路上有心理師教導一個技巧 只是"用一分鐘介紹自己"啊! 只是透過介紹者的無意識呈現的"自我心理學", 訪談者透過傾聽了解介紹者對於身體我, 社會我, 人格我較重視哪一面向?中間不可停也不能詢問任何問題, 當然對他的表情動作都會透露許多訊息的! 團體時也很好玩, 兩人一組, 30秒就夠了, 規則是傾聽者要數對方介紹幾個自我, 還可以看看誰是贏家, 然後每個人都會很努力地介紹自己, 馬上就進入情況!下次試試看! 一分鐘自我介紹也可以用另一個方式來呈現,透過分組的方式,讓兩個人分別針對某一個主題相互介紹,最後在團體時由夥伴介紹自己,有需要時再由自己做補充。如何分組有不同的技巧,可以用拉繩子的方式來進行,或是做籤抽同好的為一組。 一分鐘自我介紹也可以拿一張紙,上面書寫自己的不同稱謂,讓大家看到不同的社會我

覺知與清淨心

巴里馬吉德在"平常心"一書中提到,精神分析的作用就是讓日常生活所發生的事情及各種想法,透過這樣一個晤談的過程,能夠呈現出來,分析師做為一個容器,就如同每日的禪修提供自己內心的想法一個容器一樣,讓這些想法能夠表現出來。 今天在散步的時候,發現每次比較長途的散步,都能夠提供一個比較穩定的內在狀況,讓心理的念頭跟想法浮現出來。樂禪老師在"佛法的生活"講解中稱這一個情況由如一個鏡子一樣,讓對應的東西能夠呈現出來,這是清淨心的作用。只是他的重點放在如何讓清淨心顯露出來,而不是讓第七識的妄想持續的主導自己的生活。他認為在生活中能夠持續的保持這樣的想法:能夠了之第七識也是清淨心的顯露,日常生活慢慢的就能與本來清淨心交融。 他提到金剛經理面說的一個根塵交涉的問題,經中說"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注而生其心",一般人因此擔心根塵的交涉。樂禪老師說,其實不應該擔心這一個狀況,而應該了解在根本上,跟塵交涉的背後還是清淨心,這就是"若心有住,即為非住的道理。 在"21世紀的禪"裡面,作者提到五種禪悟的境界,第二種就是一種覺察的境界,禪修者在每一個時候覺得好向友一個覺知在看著自己,清清楚楚的生活。他說這比較偏向於一種定的情況,我想曹洞禪也是有這樣的修行核心,不過樂禪老師透過對於般若經的講解,把慧的部分講得清楚一些,就有ㄧ種定慧等持的效用。 同實這樣的修行方式也很好,因為戒與定本來就是修行的基礎。南傳的"清淨道論"裡面提到一個公案:有ㄧ位長老因為持戒的關係募不到齋及將餓死,當他看到地上的落果想要去拿來吃時,突然想到那是別人的東西而停止,一瞬間他就見道了。因為他破除了身見。這是戒與定慧的連結。吉天頌恭說:戒與大手印同源,除了戒律能夠讓自己免於惡緣之外,也是持戒讓自己的內心免於攀緣、讓內心清楚而近於定的狀況吧! 對於我這樣的散亂心行者,要注意的是攀緣減少,同時有一個持續的行禪與坐禪,並且在生活中養成專心在一件事上的習慣,也要專心在短期與長期的目標中,才能慢慢趨近於佛法的生活吧!

Peter Buirski 的主體間性心理治療

這一本書討論的釋Kohut之後對於精神分析的觀點,由於傳統精神分析認為自戀型人格來訪者無法產生移情的作用,因此對於這一類個案缺乏介入的機制。 Kohut在1971年以後首度提出精神分析必須在孤立心靈和本能衝動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出新的觀點,以應用到自戀性障礙的分析中。他認為患者不能產生傳統移情,但是能透果資訪雙方的互動過程中,產生鏡像移情、理想化移情、攣生移情。p.70 主體間性的觀點則認為透過對於自戀型人格的共情式內省傾聽,將能夠讓來訪者體驗到自己的情感能讓對方接納,p.46因而產生情感協調的作用,進一步促成經驗的統整,治療的效果會在這裡產生。 本書的第二章討論主體間感受性 第三章討論情感協調及共情-內省式傾聽 治療師的主體性是理解來訪者主體性的基礎,但同時也是限制因素。主體性是一個人內在經驗的綜合,是他的經驗、行動、情感、感知、有意識和無意識內容的綜合體。p.47 一個人的主體性包括其經驗組織原則,他形成的被警示童年時期的主體間場,來自於兒時和輔養者的情感經驗,對嬰兒給予理解和反應的輔養者的主體性在其中發揮著重要作用。 從主體間視角來看,情感是經驗組織的基礎。因此,對情感的認可、探索、整合對於新的經驗組織原則的形成至關重要。p.49 第四章為觀係的重要性 第五章為個案討論 第六章為主體性經驗的闡釋

家族系統的連結

除夕夜的祭拜儀式 今年由於岳家墳墓受到地層下陷而遷移,老婆特地到東港拜拜,丈母娘在一旁說著一些告慰祖先的話語,講述下一代的成就及祖先的功勞,丈人則在一旁擦眼淚。這是多年來第一次參加丈人家裡的家族聯結。 結束後丈人只是帶大家逛一下南州火車站前的老家,幸好有門口的抽水閥,否則要在一排平房中找房子還真不容易。由於過去的一點不快,加上身體狀況也不適合,也沒下來看一下親戚就離開了。雖然離家的兄弟各有所成,留在這裡的老成凋零,讓我看到一個因工業化而四散的南方家庭。 除夕前到市場買水果,除了蘋果跟年柑之外,看到有人賣發糕,一時也隨俗的買了一個。清理佛堂之後,在佛桌下發現了一個玻璃盤子,大小剛好可以放上發糕跟一個年柑,就供在爸媽的照片前,位置非常適合。 晚上要去丈人家吃年夜飯前做了點香點燈的儀式,要女兒來行禮,她默禱了許久,也要兒子跟老婆過來行禮,頓時自己的情感滿了出來。 這大概是離家後第一次有機會做了一個跟家族的連結,對我來說情感的意義很重大。今年老師來班上演講家族系統排列時,只是聽她解說了一下,並沒有很明顯的感覺。但是他說到一個人的背後延伸出的父親母親家族,前方延伸出的子女家族,這樣的觀想對我來說仍有殘存的記憶。想不到除夕晚上這一場和父母親禮拜的儀式,卻讓家族聯結的情緒這樣的明顯。 過去在家裡時父親總是要我負責點香的儀式,點香敬禮土地公其實帶給我穩定心靈的力量,這一股力量未來能傳遞給下一代嗎 ? 我和丈人都是屬於離鄉的世代,都有著面對新世界的堅強和防衛,他在工作跟觀賞日劇的沉默中渡過生活,我則在佛教的庇佑下讓生活持續下去。但在面對以經逝去的家庭成員時,也同樣在這樣的連結儀式中,表露出無法控制的情感。

Barry Magid的平常心-禪與精神分析-趙州洗缽

同時具有禪師與精神分析師身分的巴里馬吉德的大作平常心,在2011年由東方出版中心出版。為精神分析與禪宗的交會向前走了一大步。 他回溯了鈴木大拙與佛洛姆在1957年於墨西哥 召開的大會,認為那一個年代精神分析師主要是從禪宗裡面擷取養分,為他們個人的生活與職業壓力尋求佛教心理學的滋養。不過經過了將近六十年的時間,精神分析的流派發展已經逐漸的成熟,可以和禪宗做一種相互參照的對話了。 馬吉德在一些章節後面同時附了一個ˇ無門關為主的禪宗公案做為交互的討論,透過兩個學門的交流,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為深化的心靈內涵。 以第十章"無用之禪為例",這是一個以曹洞宗為主的禪學詮釋,這一章已經進入了此書的尾端,他同時舉了趙州洗缽公案做討論 趙州洗缽 趙州因僧問。某甲乍入叢林。乞師指示。州云。喫粥了也未。僧云。喫粥了也。州云。洗缽盂去。其僧有省。 【無門曰】   趙州開口見膽。露出心肝。者僧聽事不真。喚鐘作甕。 【頌曰】   只為分明極 翻令所得遲 早知燈是火 飯熟已多時  由來大家對於趙州公案的重點在於趙州喫茶去之典故,但不知此為修學之入處。馬吉德將此頌放在第十章,已經是參學的末端,進入了保任與出處。他認為"我們的生活就像它們本生一樣完美,那完美中有我們持續的努力,使它們變得更加美好"。 生活中的缽有ㄧ些頑垢,需要我們用心去擦洗,所以不只是著衣持缽乞食這些事情,還需要面對的是生活中有時出現的頑垢,要努力的清洗它。這個需要清洗的頑垢,就是精神分析要面對的:使你無法安注於此時此地的期待、希望和恐懼。 無用之禪這一章討論的是禪修的態度,她引用了道元所說的:禪修不是讓我們達到終極目的的手段,它是一個不斷讓我們獲得自我領悟的方法。由於對自我的執著,我們會讓自己的經驗難以自然的呈現,在自我接納和持續付出之間形成鴻溝。沒有接納的努力會讓我們陷入得失計較,沒有付出努力的接納會讓我們耽於自滿。須知我並不是靜止和不可改變的,運動研究和打坐都會對我的生活造成影響。 一個打不好高爾夫球的禪師所謂:我就是這樣了。 精神分析對於嗜酒行為無意識的防衛機制,能幫助我們是別自我接納和完全否認的區別。這樣的自我接納是不夠的,無論他的心靈成熟到什麼地步,他仍需對別人的批評保持開放的態度,才不會陷於自我中心之中。 所謂"我是否能夠獨力應對

直貢澈贊法王菩薩行

0130 一、中午法王約見了直貢噶舉老同學,由南京東路徐會長提供場地及餐點。陸續見到了在奈及利亞的崔會長,城太太這一些老功德主。還有劉娟子也來了,比起當年她更年輕,真是一件奇怪的事情。她說之前在中心的小兒子去年考上台大醫學系與中研院合開的博士班,現在是腦神經內科主治,真是極為傑出。小孩很小時看一位小兒麻痺的兒童心生不忍,從小發心為人治病,所以有此因緣吧 ! 回家我跟美芳說之前看她每次載到場總是拿照片給上師加持,覺得很好笑,現在發現自己搞錯了,因為他是一面供養一面回向。美芳說法王的加持力真的不一樣吧 ! 法王的心胸寬大,對於與他有緣者總是不斷支持與渡化,不會去計較過去的是非得失,這樣的涵容度很自然的表現出來,展現出很強的對人支持力量。過去讀過文殊師利發願文 : 共我有緣,共我無緣我皆利益之,大概就是這樣的無分別利益眾生之心吧 ! 直貢噶舉發願文一開始要利益為害自己者,在我自己其實是做不到的,不過在尊者身上卻可以感受得到。 午餐後跟春磊、賴志祥、郝中蓬跟郭芳劭一起喝茶聊天,郭說直貢噶舉特重緣起的發展,我稱之為生活大手印。法王的佛行事業讓我從念頭的大手印、日常生活的世間八法大手印,有ㄧ個更開闊的視野,這可以稱之為事業的大手印。也就是透過他的宏願跟視野,可以經歷這種我認為無法克服的短暫困難,然後持續往前發展。因此他對於因緣的掌握總是很正向的,在西藏留守期間造就了他中文宏法的能力,所以資源都沒有浪費掉。 對於過去的工作人緣他也很惜情,他總是把大家引向一個更高的境界,並且導向一個團體的新發展。從僧才的培養慢慢的朝向信徒的教化,乃至生態的關注,他的這些節奏與見解都很不簡單。大家也因為菩曼仁波切的事討論到轉世議題,這一點是人文觀典的研究沒辦法觸及的,無論在《榮格與新時代》或是《平常心》,都只能針對心理動力的觀點來談人的發展,但是宗教人士在具體世情上的洞見,往往是在現實運作上更進一步,法王在轉世認證、選舉的預測,竹旺仁波切在中心發展困難的預測,以及認為有人利他並具害他行的態度,都有過的題示,這些是需要更進一步的修行才能理解的。

揚唐仁波切日常生活修行的開示

2010 年 6 月 2 日 傍晚上師揚唐仁波切開示於深坑白玉中心,由烏金智美堪布所翻譯 你們過去曾經學了一些法 , 到現在雖然沒有很大的進步 , 但仍然沒有退心 , 這算是很不錯的狀況。 往後如果要像過去的高僧大德一般完全放棄世間法一般 , 我是沒有這樣的要求 , 但是能夠世間法和出世間法一樣並行 , 這樣就很好了。 按照嚴格的規定 , 如釋迦牟尼佛所說的世間法和出世間法是不能並行的 , 然而現在是末法時期 , 世間與出世間能夠併行 , 這已經很不錯了。 你們有一些人是為國家工作的 , 有些人是為自己的生意忙碌的 , 除了工作之外 , 一定要訂一個修行的目標 , 如果不訂一個修行目標就會變成有頭無尾 , 沒辦法進步 .。 每天早晨什麼時候要起床 , 一定要有一個規定 , 能夠 3 點鐘 4 點鐘 5 點鐘起床就要起床 , 如果超過 5 點鐘那就沒辦法真正修行了。 那些世間的生意人為了考慮作生意 , 有些人一整個晚上都不睡覺 , 或是很早就起床計畫作生意。 我們修行是為了此生和下一輩子的利益 , 一定要有計劃幾點起床來修行。 清晨一起床時對於感官顯現的世界 , 要理解為有顯現卻無實質 , 就如同昨天的夢境一樣去串習 , 不要一下子就去執著它。 接下來馬上跏趺座 , 要九吐濁氣 ,吉 美林巴說這是非常重要的功課。 右邊的濁氣乎出要與無始以來的貪的罪障一起呼出 , 不只是貪而已 , 連同貪所引發的病和罪障要一並吐出; 左鼻呼出時要將嗔以及嗔所引發的病魔障一起呼出 . 兩鼻所同時呼出的氣要將癡煩惱及其病魔障一起清除 . 最後要從口中吐出濁氣來。 如果和氣功一起修要加手印 , 將五毒所造成的氣就是所知障 , 就如同包東西留下的味道 , 要一起清除掉 . 這樣做可以清除五毒煩惱 , 連同五毒煩惱所生的病魔障礙會一起去除。 現在很多人常來說上師我有什麼障礙要修法去除 , 其實這就是最好的去除的方法。 然後吐了九種濁氣之後 , 要觀想瑕滿人生難得 , 已經獲得寶貴人身 , 可以做此生以及來生的一切利益 , 邀因此而生起歡喜心 如此寶貴的人身不可以浪費掉 , 一定要做利益的事情。 馬上要想到此生何時會死亡不可知 , 因此要馬上做

樂禪老師開示法住法位

一切法常住之一切法有兩種解釋,當法指佛法之時,說佛法常存於法界,若法指一般事物,森羅萬象 邊 流不息,都是無常。但這是因為我們以分別心隨諸法活動,所以所見萬法都是變邊無常。一般教義都說諸法無常,一切無常。不過在最後法華經中,世尊才開示大乘至極之道理,「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這裡的法指的是森羅萬象,所有宇宙中之現象,一切現象都安住於本來之位,稱之為住法位「意即雲在空中飄來飄去,魚在水中游來游去,魚不能飛於空,鳥不能游於水,各個都應住於其所,不生過分之妄想,即是世間相常住。        這個事情莊子在南華經中有極為接近的想法,以消遙遊來表達,其中以最大的東西和最小的東西來表達。最大的東西即北冥有魚,其名為鯤,但是大鵬鳥在空中飛亦極為巨大,當它展翅而飛之時,遮掉了一半的天空,但它雖大,當其南遷之時,還有更大的虛空讓它飛翔,所以它在空中亦可逍遙自在。相對的水窟之中,如果放船進去則不能動,但是蜉蝣視之若大海,在其中悠遊自得。是故萬物在天地之間皆有可逍遙之處,明瞭這個道理,就不會自限於世間之中而得逍遙。因此我們要知道,中國的莊子亦極厲害,他証悟的內容很接近佛經。這就是解釋諸法住法位的意思,一切諸法皆有其可安住之地,當其安住之時,一切都是平等無差。 坐禪箴中你們看過,這裡面說得很清楚,對佛法究竟的情形講得明白。如淨禪師是日本道元禪師的師父,也是禪定最厲害的祖師之一,現在的天童寺古時稱為佛國,每天有三、四萬人在那裡參禪,每天都有幾十人開悟明心見性,不是幾年才有一人明心見性,那裡是大量生產的。相較之下,老師自己覺得很沒有面子,當時每天有那麼多人開悟,明心見性不稀奇。現在幾十年沒看到一個人明心見性成佛,不過你們師公倒是有這等本事,明心見性而成佛。        坐禪箴最後說「水清澈底兮魚行遲遲,空闊莫涯兮鳥飛杳杳,這裡說的在水中悠游,鳥於空中自在飛翔,都有其身可逍遙之處,這與莊子所說的是很接近。你若開發了本性之後,所見的境界都是極圓滿,極單純的。也有祖師形容之為「柳綠花紅」,這些都是諸法實相,都是法王心。你們師公他是如此開示的:你們用佛法看的話,花也很好,鳥也很好,時間若到了大家都會成佛。你若以分別心來看,問題就很大,鳥在那邊又如何如何,花也會凋謝,這就是你依煩惱心而看的情形。這就是講一切法常住,你若不以分別心報看,法都住於其位。 你

大手印教學在台灣

藏傳佛教的 「 大手印 」 向來給人神秘的印象,很多人對此都是只聞其名不知其詳,因此也很好奇,坊間也有ㄧ些誤解。 筆者在過去很長的一段時間跟隨了直貢噶舉的上師學習,因此有ㄧ點相關的學習經驗在這裡跟大家分享。 傳統上大手印五支道的教學在是在關房中進行的,因此基本上只有僧侶才會進行這樣的修行。但是隨著一九五九西藏政局的變化,藏傳佛教開始在世界各國傳揚,很多的信徒也想要好好的學習,卻沒有適當的時間可以進行像三年關長期的修行而放棄。 為了因應時代的需要,三十七代的直貢法王在 1990 年慈悲開許進行大手印五支道的介紹性教學,並且指示目前在新店蓮花精舍弘法的竹奔顛真仁波切開始進行第一梯次的短期授課。當時在內湖中心開始這一個課程大約有五十為學生參加了這一項活動,大多數都學習過藏傳佛教、想要更深入其堂奧的師兄們。 課程的開始是一個長壽佛的修持,這項修持是為了讓修行者能夠有足夠的生命力順利的完成課程。在藏傳佛教中非常強調緣起和徵兆,希望每一項修行都能從頭到尾順利的完成,不要有中斷的苦惱。這一種堅持的原則同時也表現在四加行的計數修持中,這樣的精神也是藏傳佛教能夠歷久不衰的動力之一。 然後每一周有ㄧ個項思維課程的講解,稱之為 「 四種思維 」, 這項課程包含了人身難得、生命無常、輪迴痛苦、因果業力等內容,主要的目標是讓大家能捐棄俗見、轉心向法。但是這對於一般人的思維是很大的挑戰。 接下來每個月有ㄧ項四加行課程,包含了皈依大禮拜、金剛薩埵懺罪、累積功德的曼達供養,以及上師瑜珈。 然後進行五支道的菩提心、包含火共的本尊修法、上師、止觀及大手印、迴向等內容。法王在台灣曾經親自給予五支道的灌頂,並且講授了帝洛巴的恆河大手印,他同時也提醒大家:任何一個儀軌都具有五支的內容,必須要好好的修持。現在竹奔仁波切以及台灣的其他中心仍然持續給予這項珍貴的教學。

海洋靈性的限制

從佛洛伊德以來,對於靈性議題的觀點一直存在著爭議。 他在文明及其不滿裡面回應羅曼羅蘭對於宗教經驗產生的海洋般的感受,題出了比較負面的想法。 但是相對於此,榮格在人及其象徵中提到一個問題,人的生活如果沒辦法與集體潛意識相連結,將會失去其生命力而導致枯竭。我們可以這樣的詮釋,某些人所產生的海洋般的感受,讓他產生了與世界一體的經驗,這個經驗是很多宗教的來源。 不過戴西在榮格與新時代這本書中認為新時代運動過度的高估了這樣的感受,並且沉溺於這樣的感受之中,以至於無法面對世界的現實。他認為新時代必須要對原型提出道德性的、創造性的回應,並且成功的融入日常生活之中。p.19 有些榮格的追隨者也贊同這樣的觀點,他們很謹慎的在處理原型的議題,並且強調英雄之旅是建立在他如何為舊的文化注入新的生命,而不是沉溺於傳統的原型之中。

聲音療癒

余德慧老師在他的大作裡面提到他的學生示範西藏頌缽, 讓他原本淤塞的身體覺得通體舒暢之類的 前幾天學校也請來一為聲音療癒的老師, 他不僅帶來日本頌缽, 同時也播放海浪的聲音 希望能為現場的學員帶來放鬆, 不過對我來說效果非常有限, 不曉得是他的功夫不夠還是跟我不契合 這讓我想到有一個假日上傳統市場賣菜, 買完後坐在路邊吃起麵線來, 突然在嘈雜的聲音裡面聽到有ㄧ位法師一邊經行一邊敲引磬。 他的步履非常穩定,發出的引磬聲音也十分詳和, 隨著他敲出來的聲音進去,有ㄧ種凝定的感受。 市場裡的住一幕讓我想起亂世裡綻開的蓮花, 不禁聽得入迷, 我想這才是一種跟我相應的聲音療癒吧! 武雄師兄上次演講時 播放了aroma的音樂 他教導了專心聽、讓身心放鬆 然後有一種入流亡所的感受 卻不要忘調覺知的狀態 這是聲音的修行 聲音不是只有在聽中可以用來調整心情 措尼仁波切的教學裡面提到 雙手往外下方甩下去時 口中可以發出哈哈哈的聲音 發出的聲音對於心情的調整也很有幫助 似乎要把悶氣和怨氣都吐出來 確實是一種新的體驗 做一陣子之後放鬆靜坐 另有一番風味

心不散亂、意不顛倒

元旦當天晚上由於友人的安排,在圓山飯店參加了直貢巴新春晚宴。 更巧的事因為某種緣分,在餐會之前法王口應化育基金會請求傳了恆河大手印更作了簡短的講解。 雖然大手印的文本很多種,不過直貢大手印裡面特別有ㄧ個戒律與大手印同源的開示。 這一個吉天頌恭的特別教授一直提醒著我,如果沒有戒律的約束和善行的實踐,一個人的內在將會感到不安、外在也會出現各種干擾,在此狀況之下想要有ㄧ個安心的狀況應該也是很困難的吧! 近年來有ㄧ些宗教醜聞的出現,往往就是自己的內在被貪欲和嗔心所佔據,因此造就了奇怪的現象。因此雖然空有教理的言說,內在的情況其實是很難去辨識的。 佛陀說有數息觀跟白骨觀兩種甘露門,南懷瑾居士及其他大德對於白骨觀也都有ㄧ些提倡,對於當代佛教中貪欲的止息應該有很大的幫助吧 六祖慧能曾有偈曰:心平和勞持戒、行直何需修禪,恩則孝養父母、義則上下相憐,讓則尊卑和睦、忍則眾惡無喧,若能鑽木取火、淤泥定生紅蓮...這都說明了日常生活的倫理實踐有助於內心的明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