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發表文章

目前顯示的是 5月, 2018的文章

日常生活中的減壓聽聞筆記之二

演講的第二部分是六帖減壓良藥 1.       滿足於當下擁有的,做個幸福的人 首先大家應該都可以理解 「幸福是滿足多少,而不是擁有多少」這句話的意義。你在銀行擁有多少錢,應該跟你當下無關吧 ! 我們常說 「需要的不多,想要的很多」。我自己感覺到退休之後,其實用不到什麼,有需要的大概只有一些書。家裡有一些基本開支,出門在外花的錢其實很少。 然而我們很多人的想法其實是來自於跟他人做比較,以及來自於外在的誘惑。很多人知道菲律賓馬可仕夫人之前有三千多雙鞋子,他其實並不需要這麼多,有些是因為看到別人的鞋子很好所以就會想去買,所以就會逐漸的增加鞋子的數量。現在也有人喜歡蒐集名車,都是想要的很多這一種症狀。對於想要的東西追不到會有痛苦,追到了有時會有失落感或是害怕失去。因此能夠對於擁有的東西感到滿足與感謝,是減壓的的一帖良藥。 對於眼前所擁有的東西覺得滿足,也可以跟感恩連結在一起。特別是向下比較時,就會產生這樣的效果。這幾天前往東方跟能仁招生時。特別有這樣的感覺,無論跟外校或是外系學生做比較,招生工作都額外的輕鬆,這些都很容易生起感恩心的。這樣的心情讓自己在面對處境時,會比較容易但然而不是抱怨,這樣就會連結到下一個議題來。 2.        接受當下的條件,接受當下自己的身心狀態 當我們不被情緒所困擾時才能夠完整的展現自己的生命力。如果我們不能放下過去的折磨跟未來的迷惑,我們的人生就會一直在那裏盤旋。想著年輕時沒有好的條件、沒有好好努力。因此期待這碰到好運,碰到伯樂。這樣的情形都會讓自己的時間不斷的流失掉、不如接受現有的條件做一些努力。 這一個說法讓我聯想到現在成功心理學講究的是「心態致勝」,一個人如果抱持的是成長心態,就能夠持續的往前走。如果抱持的是定型心態,那就會開始觀望比較抱怨之類的。 當然往前走還是包括了到底目標是什麼,或是想要擁有的能力是什麼 ? 最近因為學生考照的問題讓自己回想大學跟博班都沒有考過公職跟證照,但是這裡面跟基本能力是相關的,這也讓自己有所領悟。也提醒學生走過還是要留下一點痕跡比較好。 師兄做了一個互動,他詢問一位學員現在幾點幾分幾秒 ? 學員看著時鐘回答了,師兄說現在已經是多少秒了、已經跟你回答的不同了。這就好像是孔子說的「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一樣。當下的狀態是抓不到的、留不住的,我們只能

日常生活中的減壓聽聞筆記之一....安定身心

傍晚時分來到杭州南路佛陀教育基金會,聆聽武雄師兄演講 「日常生活中的減壓」。上回在東南科大聽過一場類似的課題,當時感受到他在正念生活中豐富的實踐經驗,因此對於他如何詮釋正念融入生活中產生了更大的興趣。 演講是從正念的介紹開始的。他引用聖嚴法師的散亂心--集中心--統一心--無心四個階段來鋪陳這一個議題。 1. 我們日常生活裏面都可以看到對於集中心的要求,譬如說做事要專心、讀書要專心這些說法大家都耳熟能詳,甚至連人際間的互動都需要專心,如果在說話中分心了,也會造成人際關係的困擾。 在法鼓山的八式動禪中講究的「身在哪裡,心在哪裡」,就是這樣的原理。 這一段演講讓我想到學生上課這種「心不在焉」的樣態,或這是身體在教室,手中玩遊戲的樣貌,都是集中心的相反型態。難怪這樣的情形會造成教學品質的低落。 2. 接下來他提出了統一心跟無心的介紹。他說統一心是一種忘我的經驗,而無心則是跟開悟相關的。開悟除了需要努力之外,同時也需要機緣。 但是以默照禪來說,這一些階段可以從至心一處到身心一如,然後逐步地走向空觀默照來進行。 這裡對於統一心的介紹,讓我想起正向心理家 Mihaly 對於心流的詮釋,他從不同的工作者的體驗中,發現了工作中的心流。也就是說當一個人的技術跟挑戰兩個因素都達到高點時,會有一種忘我的狀態,我想這跟統一心很接近了。另外從 Maslow 以來也研究過一些傑出人物自我實現,其中高峰經驗也是他們所具備的一項特色。 以無心來說開悟這件事,有時候在文字上會看到一些爭議的說法。古德也說過「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便是禪」,不過也有「莫道無心便是道,無心猶隔一層山」。可見千年以來的文字造成很多混亂。 因此我在阿含經裡面看到了有關於四果的說法,去除掉身見、戒禁取、疑的須陀洹,進一步薄貪嗔的斯陀含,段五下分結的阿那含以及究竟苦邊的阿羅漢。 但是身見究竟要如何具體的來說呢 ? 聖嚴師父在「心淨國土淨」的演講中,提到了身體跟我這兩種執著的根源,特別是我們欲界眾生在沒入定或解脫時,貪嗔都是沒辦法避免的。這樣的說法比較清楚的說了身體的執著,同時他也說了因為有我的名利執著,跟跟苦行者貪求解脫的執著。 3. 這一段演講提到一個很深入的議題,也可以說是一個公案。六祖壇經裡面說惠能在未出家之前已砍材維生奉養母親,一日送材